时尚论坛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论坛 >> 时尚论坛
王小慧:创新是跨界的灵魂|深圳特区报
发布时间: 2016-7-28 11:50:19

【2015-12-25】“跨界”这两个字很形象,“跨界”是动词,是“正在进行”时。跨界是跨越边界,是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或者是在转换的过程中。它是探索的过程,产生的应当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和多少年来人们已经熟悉了的视觉听觉经验不一样,会超出人们的想象。



“跨界”这两个字很形象,“跨界”是动词,是“正在进行”时。跨界是跨越边界,是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或者是在转换的过程中。它是探索的过程,产生的应当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和多少年来人们已经熟悉了的视觉听觉经验不一样,会超出人们的想象,给人意外惊喜,这其实也是原有的评价体系无法规范的。跨界艺术给艺术家的创造提供了愈加广阔的舞台,是属于这个令人兴奋的大时代才有的命题。


人物简介

王小慧,旅德华人,跨界艺术家、学者。


1986年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1987年赴德国留学,现生活在上海和慕尼黑。王小慧早期创作以摄影为主,创作领域横跨电影、电视、雕塑、装置、设计、灯光、新媒体艺术与写作。她曾于世界许多国家的美术馆等机构举办过数十次展览,作品屡获各类国内国际奖项。至今在国内外出版过数十部著作,其中影响最广泛的为2001年在英、美、德国出版的《从眼睛到眼睛》和中文版《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以及观念摄影系列作品集《花之灵》、《本质之光》,目前正在从事跨界的文化创意产业。



王小慧被授予协会“荣誉顾问”


东方美学,凝聚了数千年来华夏儿女的精神智慧和文化艺术追求。在时尚创意产业不断发展的今天,东方美学不断为世界时尚注入新的活力。结合当下的文化背景,从东方美学中寻找有价值的资源与养分,正在成为艺术界部分有识之士的共识,也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界正当其时的一种文化自觉。


在东方美学复兴之际,由深圳市时尚文化创意协会举办的第二届SFCA东方美学引领世界新时尚论坛近日在深圳举行。本届论坛以“大美东方,e世风尚”为主题,邀请跨越新时尚、大文化、优创意、互联网思维的四位嘉宾,从东方美学为切入国际时尚视角,探讨东方文化的影响与借鉴。


作为论坛的主要嘉宾之一,著名跨界艺术家王小慧在论坛上再次提出了“跨界”的概念。论坛之余,王小慧就其对跨界艺术和跨界创作的理解以及艺术与城市文化与规划相融合等问题接受了深圳特区报记者的采访。她的一生,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她一直尝试用不同的艺术语言去感知世界,致力于将所学与每一个艺术细胞和灵感相融合表达生命。她的人生,散发出艺术的气息,也充满着传奇的色彩。


A:无边界的自我定位


深圳特区报:您是学建筑出身,又是中国第一批室内设计的研究生,却先从摄影开始,还写书、拍电影、做雕塑,到现在探讨城市文化等等,可谓“多栖艺术家”。请问您对自己在艺术上定位是怎样的?如何去权衡和选择?


王小慧:一直以来,我其实不愿意被介绍为摄影家,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做一名跨界艺术家。早期我学的是建筑学专业,后来还学过室内设计。其实在德国读博士时,我不是很专注于建筑学的。我到电影学院去学习导演,拍电影拍纪录片。我现在还做一些新媒体、雕塑,灯光艺术,实景演出等等,所跨艺术类型的确非常多。我愿意用一个词“无边界”来概括自己。



王小慧艺术馆

深圳特区报:跨界不是一般想做就能做的,需要很多条件,是什么原因让您这么热衷于跨界呢?


王小慧:有人就像深水井,这样的人通常专注于一个主题的研究;但我是一个开放、包容、探索型的人,像湖面。我注定不会成为一口深井,这是性格所致。我不喜欢重复,创新是跨界的灵魂,我就喜欢享受创新的过程。这样的性格决定了我对跨界艺术的热衷。我从小就有很多所谓的“艺术细胞”,文艺爱好非常多,唱歌、跳舞、编舞、作曲、拉手风琴、弹钢琴、画画等。我对艺术的爱好,就像是与生俱来。我从小就寻找各种方式释放自己的能量。


我一直都不希望把自己局限于所学的专业里,其实早在撰写硕士毕业论文时,我就不甘于纯粹的室内设计理论研究,而是将传播学理论与室内设计相融合,着手于传播学的视觉研究。在德国的时候,我选择了摄影,之后因为各种契机,自己有机会尝试去做更多的事。


我的作品之根,来自东方,在西方得到了养料。我认为走进死胡同艺术只会变得无趣。艺术可以有各种突破性的尝试,跨界就是这样的尝试。


深圳特区报:您的每一次跨界都像是一次转身,优雅而华丽,促使您在每个领域都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小慧:除了个性与机缘,我觉得现在做的很多事情其实和我过去学的东西是分不开的,长期以来的专业知识储备帮助我实现了在多个领域的跨界创作。

 

B:跨界创造与跨界艺术

 

深圳特区报:早在2008年您筹备国际跨界艺术圆桌会议时,就已经正式提出“跨界”的概念。那时,您总要向人们解释什么是“跨界”,而如今几乎天天都能看得到“跨界”这个字眼,大家都在讲跨界,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王小慧:在现在这个年代,一个新的概念或一个新的创意提出后,常会被讲烂讲烦,讲到极端,讲到人人厌倦,最后被抛弃。然后人们又开始另一个新的玩意。我不希望“跨界艺术”还没真正开始便也遭此命运。




论坛上,王小慧向观众展示自己的跨界作品


深圳特区报:您一直很注意区分“跨界创作”与“跨界艺术”,那在您看来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王小慧:我们现在谈得最多的是“跨界创作”。多才多艺,古已有之。中国古代文人没有专业分工,才子佳人对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外国奇人如达·芬奇,油画素描医学建筑天文地理航空航海,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可谓全才天才。但这些都只是跨界创作,而不是真正意义的“跨界艺术”。


在我看来,“跨界艺术”是跨学科、跨领域,同时产生新的形式的成果;是从一个过程进入另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转换的过程,是一个全新的形式。“跨界”这两个字很形象,“跨界”是动词,是“正在进行”时。跨界是跨越边界,是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或者是在转换的过程中。它是探索的过程,产生的应当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和多少年来人们已经熟悉了的视觉听觉经验不一样,会超出人们的想象,给人意外惊喜,这其实也是原有的评价体系无法规范的。跨界艺术给艺术家的创造提供了愈加广阔的舞台,是属于这个令人兴奋的大时代才有的命题。


深圳特区报:您这么强调和热衷跨界艺术,对“跨界艺术”的发展有什么期待呢?


王小慧:跨界艺术刚刚起步,具备跨界艺术素养与条件的艺术家刚刚开始做尝试,尚不成熟。跨界艺术现在属于非驴非马的孕育期,谁也说不出它应该怎么做,是什么样子。没有谁是权威,教练与裁判都是开拓者,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不管是谁都可一试身手。但是我认为,跨界得不好可能是个怪胎,结合得好也可能是一个奇葩,这需要每一位置身其中的艺术家进行不断地寻觅、探索和跨越。

 

C:把“跨界艺术”融入城市规划

 

深圳特区报: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提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有不少地方邀请您合作。在这个趋势中,您觉得艺术家应该如何参与其中呢?


王小慧:创意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动力之一,也是评价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发达的标杆之一。而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我一直都认为,人生有了创意才会精彩,社会有了创意才能进步。无论小事大事,如果有了创意,解决方式和效果就可能不一样。


在中国,模仿是一项根深蒂固的传统,这和我们的民族性格相关。中国无论学书法绘画还是戏剧音乐,都是先从师,学师傅,仿得越好越受到称赞,西方国家则完全不同。在西方,人们更加注重自由、情商和创意。今时今日,中国的各个方面都多姿多彩,但创意不够,尤其是我们的城市建筑,到处都是一个模子,没有特色。我希望能有机会把西方对待创意的先进理念带到中国来,并付诸实施,我相信这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很有益处。


深圳特区报:在苏州古城的改造过程中,苏州市支持您利用一座古宅改造成一座艺术馆。这座艺术馆也成为古城中一道别样的风景,您是怀着怎样的初衷设计这个项目的呢?


王小慧:十年前,我们还在感慨中国的艺术馆太少,现在我们要感慨中国的艺术馆太多了。我们一直在强调东方美,我觉得这是一种神韵的东西,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所以我也希望能抓住这种神韵,将其传递出来。艺术馆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艺术的生命体,它每天都在呼吸,每季都在更新,每年都在蜕变。它要能吸引人、留住人、孕育人、滋养人,否则,它只是一个静态的冰冷的无生命的建筑而已。


我的艺术馆穿过一进,有一个600多平米的花园,中间是一个荷花池,荷花池中央有我做的含苞待放的不锈钢荷花装置,24朵荷花熠熠生辉,不论白天还是晚上,雨天还是晴天都很漂亮。有一位朋友第一次来艺术馆正逢绵绵秋雨,她在留言本上写道:雨中的不锈钢装置,像蒙着面纱的少女,让人生发很多美好联想,“丁香空结雨中愁”、戴望舒的“雨巷”等等。





深圳特区报:那在改造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王小慧:老式居所有其自己的特点,开间小、光照差,又是木结构,还有许多柱子,如果按照原来建的格局,其实是有很多不合乎使用功能的地方。历史建筑不可以破坏,老宅的有些地方自然不允许对其进行改造。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比如,改造过程中,我觉得那个老的门作为艺术馆的入口有点简陋,但是又受到规定的约束,保护古建筑不能随意改变立面,于是我想到一个办法,做了一个不锈钢的帘子,把其挡住,并在帘子里面加了灯光,隐隐约约露出以前的历史建筑,通过把明代老的门用不锈钢重新复制了一下,既有当代气息,又有历史感。


深圳特区报:通过把创意与艺术融入古城中,您希望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王小慧:我一直致力于提倡和推广生活美学,现在很多地方不缺钱,但是缺品位。也许文化现在很多企业家有了,但是品位则是需要更多时间来培养。在规划之初,我希望能在保证古宅建筑“原汁原味”的前提下,又赋予它当代艺术的特殊魅力,让百年老宅的传统格局与当代艺术馆功能要求,完美地融入到历史街区的新环境中。


我认为,艺术不应该是高高在上孤芳自赏的,应该是让大家喜欢的,所以希望我的艺术馆是一个结合了传统、现代设计与生活美学的艺术中心,能成为每一个生活爱好者期待走进的世界。


深圳特区报:因为艺术的机缘,您创造了一次次跨界艺术的成就,也实现了自己从做纯粹的艺术到让艺术实现与城市的相融合,您在未来还将做出怎样的突破呢?


王小慧:我是一个不满足于现状的人,我希望能一直创作在路上,不断突破自我。我以前觉得自己对几乎所有新技术都有点天生的排斥,但是在我的跨界艺术中,跨越最大,最具偶然性的,也可以说最不可思议的,恰恰是我与科技的相遇。我创作的纳米摄影作品,我尝试的3D实景演出等等,都是在新的科技领域中的艺术跨界实践。艺术与科学不再是简单的互相影响,我也希望能通过科技的手段,实现更高层面的突破。



微信公众号
SFCA-2014

地址:深圳市龙华区大浪时尚小镇明浪路3号903室
邮箱:sfca2014@163.com QQ:3039137896
电话:0755-23773594 / 18923796929


     


Copyright © 深圳市时尚文化创意协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34274号]